跳转到主要内容

- 刑辩研究Criminal debate

在规范与事实之间不断往返 · 在证据和良知之间反复度量规范、事实、证据、良知、人权、正义

大学生暴力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

近年来,大学生暴力犯罪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在数量激增的同时,其暴力程度也有所发展。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形象,又对高校优雅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对社会舆论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导向偏差,对青少年的成长及其不利。因此,对当前大学生暴力犯罪现象进行探讨,分析原因,找出预防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一、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暴力犯罪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传统、思想道德、国家法律秩序等因素,也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以及生活社区等具体环境的因素。主要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大学生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个人因素
1、年龄因素
在校大学生,大都是20岁左右的年龄,其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暴发力强,喜欢争强好胜,而且克制力差。如果他们不注意自我完善,放纵自己感情用事,就很容易滑入暴力犯罪的泥潭。尤其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一旦与社会上的暴力文化、色情文化等亚文化结合,很容易产生暴力违法犯罪的心理,进而转化成暴力犯罪行为。因而,大学生自身的年龄因素是促使其实施暴力犯罪的关键因素。
2、心理因素
某些大学生由于自幼受父母宠爱甚至溺爱,养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性格。进入大学后,仍不注意自我完善以克服和改善心理上的弱点,而是任其自我意识膨胀。其结果必然是一旦欲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者自尊受到伤害,就诉诸暴力。马加爵案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3、法制观念淡薄
尽管高校都开设法律基础课,但是,由于该门课程属公共课,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加之该课内容多、课时少,无法进行系统细致地讲授,所以部分学生对于某些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法律后果认识不足,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约束力重视不够。使得他们遇事只凭自己一时感情冲动,泄之而后快,而很少从法律的角度考虑自身行为的后果。
(二)社会因素
1、暴力文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专注、专业、精益求精

律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