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逐年上升,大学生犯罪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广泛出现于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犯罪心理是一切犯罪的必备条件,它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1】通过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研究,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大学生犯罪,维护校园安宁和社会的稳定。让祖国的花朵更好的绽放。
“大学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给与良好的教育希望他们能成人成才,报答家人恩情、报效祖国。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拥有的知识量以及心理趋向成熟,与一般人相比,与知识浅的人相比,应该懂的法律知识更全面,更懂得生命的重要和珍贵,更具有道德心,更应该具有人性,更具有分析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但事实并非如人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的骤然提高,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在不断接受新事物,适应新局面的过程中,好的影响有目共睹,消极影响也让人担忧,他们在变化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天之骄子”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错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屡增不减,“大学生犯罪”成为备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犯罪也在增加,在2002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2】
诸多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近年来不断发生,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大学生犯罪的数量增加。
2、大学生犯罪类型增加,成多元化趋势,从财产型和伤害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
3、大学生犯罪的主体也有较大变化。
4、女大学生犯罪数量也有所增加,多为盗窃罪。
任何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在行为人的有关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的。犯罪心理既是生成犯罪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又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正如菲利所言:犯罪必然在他的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因为犯罪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我们研究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有助于找出大学生犯罪的根源,遏制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稳定校园和社会。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有着学习上的压力,又有情感上的困扰。特别是近些年不断的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退学、自杀、杀人、抢劫等,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3】
一、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
1、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大学生心理的素质教育跟不上,呈现亚文化现象。亚文化(sub-culture)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者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而言的。【4】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热情浪漫、追求时尚、充满创造和叛逆精神,而网络、短信、影视作品倡导的个性张扬、叛逆精神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追求,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的发泄和心理压力的释放提供了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同学斤斤计较,强烈的情绪冲动加上理智控制能力较弱,突发性事件一触即发。因为大学生因为情绪失控而犯下罪过的案件屡见不鲜。2004年10月26日,21岁的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蒋晓峰,在宿舍内与同校学生吴某因借水发生争执。之后,吴某纠集持木棍的郝某、关某、赵某等人,与持铁管尖刀的蒋晓峰殴斗。蒋晓峰用刀砍伤郝某、赵某(均为轻微伤),刺中关某胸部,致其关某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
据蒋晓峰回忆,事发当晚,一个自称是隔壁寝室的人敲门进来打开水,态度蛮横,二人发生争执并厮打起来,后被同寝室的人劝住。争执过后,气不过的吴某没过几分钟就带着几名同学拿着木棍来到蒋晓峰的寝室。把蒋晓峰宿舍的门砸了一个大洞,随即冲进屋内,在群殴中,蒋晓峰的铁管尖刀砍伤了两名同学,又扎进了关某的胸部。【5】 值得注意的是
“大学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给与良好的教育希望他们能成人成才,报答家人恩情、报效祖国。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拥有的知识量以及心理趋向成熟,与一般人相比,与知识浅的人相比,应该懂的法律知识更全面,更懂得生命的重要和珍贵,更具有道德心,更应该具有人性,更具有分析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但事实并非如人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的骤然提高,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在不断接受新事物,适应新局面的过程中,好的影响有目共睹,消极影响也让人担忧,他们在变化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天之骄子”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错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屡增不减,“大学生犯罪”成为备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犯罪也在增加,在2002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2】
诸多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近年来不断发生,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大学生犯罪的数量增加。
2、大学生犯罪类型增加,成多元化趋势,从财产型和伤害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
3、大学生犯罪的主体也有较大变化。
4、女大学生犯罪数量也有所增加,多为盗窃罪。
任何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在行为人的有关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的。犯罪心理既是生成犯罪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又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正如菲利所言:犯罪必然在他的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因为犯罪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我们研究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有助于找出大学生犯罪的根源,遏制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稳定校园和社会。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有着学习上的压力,又有情感上的困扰。特别是近些年不断的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退学、自杀、杀人、抢劫等,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3】
一、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
1、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大学生心理的素质教育跟不上,呈现亚文化现象。亚文化(sub-culture)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者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而言的。【4】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热情浪漫、追求时尚、充满创造和叛逆精神,而网络、短信、影视作品倡导的个性张扬、叛逆精神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追求,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的发泄和心理压力的释放提供了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同学斤斤计较,强烈的情绪冲动加上理智控制能力较弱,突发性事件一触即发。因为大学生因为情绪失控而犯下罪过的案件屡见不鲜。2004年10月26日,21岁的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蒋晓峰,在宿舍内与同校学生吴某因借水发生争执。之后,吴某纠集持木棍的郝某、关某、赵某等人,与持铁管尖刀的蒋晓峰殴斗。蒋晓峰用刀砍伤郝某、赵某(均为轻微伤),刺中关某胸部,致其关某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
据蒋晓峰回忆,事发当晚,一个自称是隔壁寝室的人敲门进来打开水,态度蛮横,二人发生争执并厮打起来,后被同寝室的人劝住。争执过后,气不过的吴某没过几分钟就带着几名同学拿着木棍来到蒋晓峰的寝室。把蒋晓峰宿舍的门砸了一个大洞,随即冲进屋内,在群殴中,蒋晓峰的铁管尖刀砍伤了两名同学,又扎进了关某的胸部。【5】 值得注意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