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 刑辩研究Criminal debate

在规范与事实之间不断往返 · 在证据和良知之间反复度量规范、事实、证据、良知、人权、正义

浅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帮教机制的优化

一、问题的缘起
 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由于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犯罪形成原因、刑事责任认定及刑罚适用上有着明显区别,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就成为刑事立法、司法和刑法理论研究共同面对的特殊刑事法律问题。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体制转轨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依然存在,腐败现象依然严峻,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增多;另一方面,由于未成年人认知能力较低,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格,一旦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极有可能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而我国目前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帮教机制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只注重平面式预防帮教,仅从某一点、某一方面出发,预防帮教效果仅限于表面,虽然加大了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力度,但由于预防帮教措施不全面,没有构建立体预防帮教机制,使该类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因此,要达到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目的,就有必要构建立体预防帮教机制,立足于从未成年人犯罪诱因方面进行认真分析,揭示未成年人犯罪平面预防帮教措施的缺陷,探寻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立体预防帮教的方法,这对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概率、进行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推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现代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未成年人犯罪诱因分析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等特征,未成年人犯罪有增多的趋势,这与社会道德滑坡、腐败现象严峻、学校教育失误、家庭教育缺陷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土壤。从不良社会环境看,音像市场的三级片、游戏机房的赌博行为、电脑房的打杀画面、歌舞厅的毒品流传、书店的涉黄书刊、洗浴按摩场所的色情诱惑对未成年人的毒害有目共睹。据调查统计:未成年人聚众斗殴大都发生在游戏机房,未成年人强暴案的源头在音像书刊市场,未成年人赌博源于游戏机房,未成年人涉毒犯罪起源于歌舞厅。从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特性看,有些未成年犯罪人是社会小混混,上学之余三个一群五个一队,大都在夜晚去公共场所聚众闹事或吃喝玩乐或赌博消闲。有些未成年犯罪人是富二代富三代,他们是游乐场所的常客,出手大方,小小年纪嗜酒吸烟,仗着父母有钱有势逍遥法外。有些未成年犯罪人是流浪儿,他们很多是父母双亡、无家可归或经济特别贫困,生活无着落的群体。由于从小缺乏教养和家庭的温暖,性格十分孤僻,终日走街串巷乞讨的同时,遇见可乘之机,也进行小偷小摸的勾当。有些未成年犯罪人是辍学少年,他们大都因为智力差,学习跟不上或者患有残疾,体力跟不上为学校所抛弃,他们中有些人特别调皮,屡做坏事,教师无法管束被学校勒令退学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次,学校教育失误成为未成人犯罪的温床。未成年人从上小学开始到高中毕业,这段未成年期大约历时九年,应该说学校和教师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关口。学校教师通过辛勤的劳动和自身的表率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有些学校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组建重点班、尖子班,人力物力向重点班、尖子班倾斜,对成绩差的和所谓调皮的学生比较轻视。这些学生由于精神上受到打击,因而自暴自弃、纪律涣散、不求上进,心理行为发生偏差。有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打着名牌效应,为了追求更多的建设和福利奖金,肆意提高入学考试的分数线,分数差的考生需要花费数万元才能进入校门,经济条件差的考生只有望校兴叹,无可奈何。由于以上情况的影响,进不了名校的学生思想颓废,走上犯罪道路时有发生。
再次,家庭教育失当为未成年人犯罪推波助澜。未成年人诞生至入学前大约7—8年几乎绝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度过,入学至初高中毕业大约9—12年有一半左右的时间也在家里度过。因此,父母的表率,哥哥或姐姐的榜样引领十分重要。据调查发现:有的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禁不住风吹雨打,将来走向社会一遇到逆境,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父母实行金钱奖惩教育或棍棒教育,金钱奖惩培养的后果是唯利是图,患得患失,棍棒教育的后果同样产生逆反心理,使未成年人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有的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缺乏家庭的温暖,极易形成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有的农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放任自由。有的城市家庭父母双双下岗,终日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子女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由此可见,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有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原因,如果采取平面式的预防帮教措施,仅从某个方面原因出发解决问题,对其它方面的原因没有顾及或没有考虑,就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相反,如果采取三位一体预防帮教措施,注重从立体角度出发,对犯罪的未成年人采取有针对性、有系统性的预防帮教措施,同时借助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配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从而达到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目的。
三、未成年人犯罪平面预防帮教的缺陷
平面预防帮教是指仅仅注重解决影响未成年人犯罪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原因,预防帮教主体不明,职责不清,预防帮教措施单一。
当前单面预防帮教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预防帮教主体松散

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专注、专业、精益求精

律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