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 刑辩研究Criminal debate

在规范与事实之间不断往返 · 在证据和良知之间反复度量规范、事实、证据、良知、人权、正义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法犯罪诱因及对策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各类中职学校得以迅猛发展,但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成为一个在校未成年人犯罪多发的群体。有学者统计,中职学校学生遭遇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率高达50%,其比例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学校,情况也更为复杂和严重。中职学校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分析中职学生涉及社会案件的原因,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中职学生涉及社会案件的发生,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一、中职学生的犯罪现状
2015年11月—12月,团省委联合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赴武汉、孝感、随州、黄冈、荆门、鄂州等地进行专题调研,共计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59份,实地走访中职学生60余人,调研情况如下:中职学校及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中职学生犯罪形势不容乐观。仅有18%的中职学生对身边青少年犯罪形势作出正面评价,31%以上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学生犯罪人数呈现增长趋势,不到9%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学生犯罪人数在下降。
中职学生的主要违法犯罪行为是侵害人身安全的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及侵犯财产的盗窃、抢劫等行为。其中,78.81%的学生选择了打架斗殴,49.11%的学生选择了寻衅滋事,31.58%的学生选择了盗窃,8.55%的学生选择了抢劫,还有部分学生选择了强奸、故意杀人、贩毒等。
 二、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因
(一)社会总体环境层面的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灵造成极大的冲击和腐蚀,成为诱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1、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
网络的不良信息、网络游戏使学生受到的危害较为严重,有相当部分学生由于好奇、空虚、为寻求刺激等而沉迷网络。由于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自控能力低、至使他们不能自拔,因网络因素导致的违法犯罪不计其数。据课题组了解,90%中职学生的犯罪行为都涉及网络因素,有的是因网络游戏发生争执而打斗,有的是因缺钱上网而盗窃或抢劫,有的是因网络色情影响而强奸,有的是直接在网吧实施犯罪行为。
2、不良社区环境的影响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社区环境中,中职学生也不例外。大多数中职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或者老旧社区,社会治安环境较差,中职青少年涉足其间,容易受到社区不良环境影响而诱发违法犯罪。
3、校园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由于校园周边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场所的存在,使得本就自制力较弱、普遍厌学的中职学生整日沉溺于这些娱乐场所。不仅容易感染不良青年和社会闲杂人等身上的不良社会习气,而且容易受到娱乐场所特有的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影响,加剧了中职学生校园犯罪事件的发生。
4、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青少年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过于原则性,在司法实践中容易出现争议,操作性不强。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尽管规定了未成年人应当受到正确的教育、保护,但是在防治校园暴力方面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再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同样规定了学校和家庭有责任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避免其走向犯罪,但是在具体实施时,这些规定太笼统,难以落实。特别是对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校园暴力事件,因为主管部门不明确,权责不清晰,反而形成无人管的局面。
(二)学校宏观管理层面的原因
1、生源紧张导致学校管理的“两难”
近年来,许多中职学校生源吃紧,甚至形成互相争抢学生的尴尬局面。学校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挖空心思把这些良莠不齐的学生招进来,同时想法设法把他们留住;另一方面还要把他们教育好、管理好,至少不能让他们在学校闹事。在日常生活、学习管理中,要么惟恐留不住学生,对违纪、违规的学生不敢处理;要么为了便于学校管理,将“问题学生”直接开除。这样使得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变得很紧张,而且被开除的学生浪迹社会很容易恶化校园周边环境,更加不利于学校的管理。
2、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学校管理缺位
与普通教育的充分保障相比,职业教育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学校在教学设施的配置、师资力量的配备、管理措施的采取都陷入被动局面。很多中职学校校园内都没有安装或者没有足够安装视频监控,留下了很多没有监控的“空白区域”,为校园内的违法犯罪行为埋下隐患。个别有条件的学校为学生配备“教官”,不仅能够防止校园犯罪的发生,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但是我省大部分学校因为受经费限制,没有为学生聘请专门“教官”,这样也会造成学校管理层面的有心无力。
3、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学校管理不善
招生和就业是中职学校生存的命脉。在此背景下,很多中职学校把理论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摆在了首位,把育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使学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个别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多数学校德育课程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呆板、说教多和实效差等问题。同时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更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社会各种不良思想和社会诱惑的抵御能力十分脆弱等恶果,容易成为社会消极因素的俘虏。
4、家校信息不对称导致学校管理不顺
由于对中职学生不再像普通高中那样以升学为目标,这也就使得很多中职学校只有在学生出现“状况”时才会主动和家长联系。据课题组调查发现,60%以上的中职学校学生都来自于农村或乡镇。这些学生大多属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因距离遥远与学校直接沟通不便。这些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平时羞于联系老师,有些家长甚至一年都不会主动和孩子的班主任联系。由于学校和家庭缺乏有效的沟通,一些犯错误的中职学生对学校和家长上骗下瞒,使得学校和家长都无法对这部分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加以有效的预防和制止。
5、校园文化生活的缺乏导致学校管理不力
部分中职学校的校园生活单调、贫乏,除了日常学习课程以外,很少开展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课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部分中职学校文体设施设施同样缺乏,甚至有的学校都没有图书馆,给学生们开展文化活动的主动权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空余时间较多的学生来说,校园周边环境就构成了学生的部分生活圈。一些包含不良文化的文学作品、小刊小报和网络游戏开始流入校园,加之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缺乏,中职学生自然难以抵御不良文化的“清洗”,那么学校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违法犯罪泛滥区域。
(三)家庭中观层面的原因
1、家庭结构缺损的不良反应
缺陷家庭不仅表现为家庭实体的不完整,也体现在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家庭作为独立的社会单元,其内部结构的完整性是健康运作的保证。一旦家庭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家庭教育职能往往就会随之减弱,孩子比较容易向反社会的违法方向转化。通过课题组走访调查发现,具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学生,大多是生活在单亲、重组家庭内的青少年,他们容易产生偏执、冷漠、好斗心态,成为引发校园暴力行为的根源。同时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外务工,他们更多的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缺少和孩子沟通交流,使得父母的角色弱化,亲子关系变得淡漠,造成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因而这些学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增加他们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消极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个人顺利完成社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不良家庭教育极易使青少年走向反社会化。不当家庭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1)“溺爱式”教育方式。父母对孩子千依百顺,处处迁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和欲望,放纵子女的不良习惯,对孩子缺乏正确的管教。但一旦孩子的欲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向家庭之外扩张到学校及社会,诱发违法犯罪等严重不良行为。(2)“棍棒式”教育方式。简单的变说服教育为“打服”教育,孩子不能从父母身上获得温暖、保护和安全感,极易被被不良分子拉拢和引诱,走上违法犯罪道路。(3)“放任式”教育方式。部分父母或是因疲于应付工作、生活无暇顾及孩子,或是有时间却不愿意去承担应有的责任,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教育,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子女的各种错误,导致由小错而铸成大错。
3、父母不良行为的负面效应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父母的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未成年人对父母与生俱来的依赖性和模仿性使得父母的行为对子女具有示范性的作用。例如,有的父母行为不端,满嘴粗话,家庭成员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和发泄不满导致家庭战争不断,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很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一旦遇到问题和不满动辄对别人拳脚相加。而且其最初在家庭环境中已经形成的价值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倾向于凌驾于社会价值准则之上。许多学生犯罪往往因为受到父母的不良影响而误入歧途。
(四)个人微观层面的原因
1、身心发展特点是诱发犯罪行为的导火索
中职学生正处于“第二反抗期”或者说是“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往往把老师和家长的关心视为压迫和束缚,尤其是当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稍有不当,就会激起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模仿,但又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暴力模仿。他们喜欢和同伴交往,但往往缺乏交往技能,难以和别人沟通,易出现孤独、彷徨等情绪问题。一旦交往受挫,便封闭自己,因孤独感、嫉妒心理而诱发激情报复行为来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特别是一部分“差生”自卑心强,格外易将所有的挫折和批评(即使明知是善意的)都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诋毁”,从而激发强烈的暴力行为动机。
2、不良人际关系是诱发犯罪行为的催化剂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与同伴、同龄孩子的交往日益增多,青少年人际关系发生质的变化,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比较相像的学生自发地结成了伙伴群体。父母、教师已不再是青少年模仿的对象,而朋友则成为主要模仿对象。他们有共同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服饰发型、隐语符号、娱乐方式等。因此,他们不再一味顺从家长、老师的管教,力求与同伴保持一致,紧紧融入同龄人群体。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中职学生往往思想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旦结交不良损友,他们也会被同化为犯罪的实施者。
3、自身素质偏低是诱发犯罪行为的助推器
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大部分属于落后的“差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思想道德素质不济,且不受老师或家长的重视。因而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了一些诸如旷课、赌博、酗酒等恶习,或者还有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他们大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没有正确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严谨的安排计划,在学习期间比较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加之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容易急功近利,过多的注重个人利益,目光短浅,认为上学就是为了混个文凭,随便找个工作,没有远大理想。一旦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认为前途渺茫,便容易自暴自弃,在金钱的诱惑下发生犯罪行为。
三、中职学生犯罪的预防对策  中职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细致的努力。增强学校内部教育,争取社会、家庭和社区积极力量的支持和配合,是防止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一个根本手段。
 1、社会预防。
①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局面

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专注、专业、精益求精

律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