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窃取他人轿车观后镜藏匿 并向被害人索取钱财行为如何定性

【案情简介】2015年4月至6月期间,犯罪嫌疑人刘某采用窃取轿车观后镜镜片来敲诈车主钱财方式,先后在安徽省蚌埠市、亳州市,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等地,先将轿车观后镜镜片拆下藏在附近比较隐蔽的地方,后将自己事先准备的写有银行卡卡号和联系电话的纸条粘在车窗上,当被害人发现观后镜镜片不见电话联系时,其告知被害人若要拿到观后镜镜片要先打款1000元到银行卡上,收款后告知藏匿镜片地点,共窃取藏匿朱某某、李某某、王某某等12人轿车观后镜片18片(价值人民币30000元),索得朱某某等5人5000元。【分歧意见】第一种意见:刘某主观目的是为了敲诈钱财,而不是为了盗窃,其从轿车上窃取观后镜镜片后藏之于附近,索得钱财后将藏匿地点告知被害人,表明其对观后镜没有非法占有的故意,窃取观后镜镜片行为只是一种手段,敲诈勒索被害人钱财才是目的行为,因此构成敲诈勒索罪。第二种意见:刘某主观上最终目的虽然是敲诈钱财,但采用窃取观后镜镜片的方法,实施敲诈勒索犯罪,其手段行为构成了盗窃罪,属于刑法理论上的牵连犯罪,即一个行为的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分别构成盗窃罪和敲诈勒索犯罪,对刘某应择一重罪按盗窃罪定罪处罚。第三种意见:刘某没有占有观后镜镜片的目的,但其以破坏手段窃得倒车镜镜片并埋藏是为了敲诈钱财,无论敲诈有无得手,其主观上对于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认识是明确的,客观上也造成了被害人因修理、重新安装倒车镜镜片产生的利益损失,故其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评析】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理由如下:第一、本案中刘某窃取他人观后镜藏匿并向被害人索取钱财的行为不构成敲诈勒索罪。刑法通说理论观点认为,敲诈勒索罪的基本构造是:行为人实施威胁、要挟或者恐吓行为——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对方基于恐惧心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者第三者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本案中被害人处分财产主要系基于困惑(重新配置的价格要高于被勒索的价格)而不是基于恐惧心理处分财产,单纯使被害人产生困惑的行为不成立敲诈勒索罪,另外本案中行为人的行为没有实施威胁、要挟或者恐吓等行为。  第二、本案中刘某窃取他人观后镜镜片藏匿的手段行为不构成盗窃罪。一是刘某主观目的是为了敲诈钱财,而不是盗窃财物,其从轿车上窃走观后镜镜片并藏之于附近,索得钱财后将藏匿地点告知被害人,表明其对观后镜镜片没有非法占有的故意,窃取观后镜镜片的行为只是一种手段行为,敲诈勒索被害人钱财才是目的行为;二是刘某窃取观后镜镜片藏匿的行为不符合盗窃罪(不包括非数额型盗窃)结果犯发生犯罪结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刑法理论;三是假定第二种观点成立,依照牵连犯从一重处的处断原则,从敲诈勒索罪和盗窃罪两罪的法定刑和侵犯的法益来看,敲诈勒索罪也是较重的犯罪,本案也应按照敲诈勒索罪部分既遂、部分未遂来处罚。     第三、本案中刘某窃取他人观后镜后藏匿向被害人索取钱财的行为,符合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构成要件。一是从主客观相一致的角度来讲:主观上,犯罪嫌疑人是基于被害人如果不按其要求打钱将无法得到观后镜镜片而敲诈的,无论敲诈能否得手,其对轿车观后镜镜片因藏匿致被害人财产损失的认识是十分明确的;客观上,犯罪嫌疑人将他人小轿车观后镜镜片拆下并藏匿的行为造成了被害人财物损毁的客观事实。二是从罪刑相适应原则来讲,本案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将镜片价值和车辆损坏及后续安装费用一并认定为损坏财物价值,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罪、责、刑相统一的刑罚要求。三是从罪行法定原则来讲,对本案后续的敲诈行为不去评价是坚持严格罪行法定原则的结果,司法实践中案件事实和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往往是不能完全重合的,案件事实超出规范要件要素是罪行法定原则允许的,反之则有违罪行法定原则.

Craftman’s Spirit,
Strive for Excellence

Focus, Profession, Perfection

Professional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