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困境及发展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一大亮点,它可以有效地遏制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的负面“标签效应”,有利于未成年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及其再社会化。但是,《刑事诉讼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规定较为原则,使这一制度在适用中面临诸多难题,本文结合审判实践困境,对其适用条件、适用程序等进一步完善加以探讨。
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未成年人犯罪数量一直高位运行,2012 年人民法院共判处未成年人罪犯63782人。[1]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及保护未成年犯权益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问题。犯罪前科制度将每一个失足少年都打上犯罪人的标签,“一朝犯罪、终生被毁”,这样的犯罪标签成了他们永久不可褪去的烙印。贝卡利亚说:“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

Craftman’s Spirit,
Strive for Excellence

Focus, Profession, Perfection

Professional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