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 刑辩研究Criminal debate

在规范与事实之间不断往返 · 在证据和良知之间反复度量规范、事实、证据、良知、人权、正义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犯罪行为却有增无减,并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尽快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当前我们司法工作者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本文试通过对滨江法院近年来审理的25周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调查,分析探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预防违法犯罪的对策。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阅读更多

“不知法律不免责”原则

[内容摘要]:在国外刑法理论中“不知法律不免责”是一条古老的规则,在刑法理论与审判实践中一直注意区分法律错误与事实错误。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这一规则面临着一些争论与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一原则进行了阐释,并在某种程度上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 认识错误 犯罪故意 违法性认识 地方性认识
一、历史沿革

阅读更多

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认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我国刑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特殊犯罪主体,它影响着侦查机关的管辖分工,关系到如何定罪量刑的问题。准确认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于司法实践有其重要意义。然而,司法实践中仍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认识不一,诸如共产党的各级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等是否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本文拟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内涵、特征及范围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内涵

阅读更多

商业贿赂犯罪不宜由检察机关统一侦查

今年中央决策专项治理商业贿赂,各方行动全力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序幕已经拉开。对于商业贿赂犯罪应由谁来侦查,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将此项斗争推向高潮、引向深入,以便更有效地惩治商业贿赂犯罪呢?

阅读更多

法律事实与证明标准的良性互动

[论文概要]
建立一个既具理论依据又对司法实践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证明标准必须基于对目前一部分基本概念和理念从法学学科的角度重新厘定,摒弃似是而非的观念,在法律事实的约束条件下,寻求动态的证明标准。
一、引言
诉讼法学界近年来围绕证明标准的大讨论集中在两个方面:(一)证明标准本身,即证明标准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基本要求。(二)诉讼证明应当采用什么样的证明标准。
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大都深入到了哲学的层面,引用了相关哲学理论作为论据,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证明标准问题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明了,并不是一句“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所能概括的。

阅读更多

刑事公诉案件“一诉即审”现象透视

编者按: 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一诉即审”现象十分突出,导致大量不符合提起公诉法定条件的案件或不正当起诉充斥法庭,难免会出现公民被迫陷入无辜受审的危险境地。从人权保障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非常不公正的诉讼程序设计,容易助长侦查权、公诉权的滥用和冤假错案的滋生。从诉讼经济的视角分析,这是一种低效能的诉讼程序,所有刑事案件一路绿灯地进入审判程序而不进行必要的分流与过滤,容易导致国家司法资源的巨大浪费,并极大地增加国家司法赔偿的诉讼风险。因此,修改刑事诉讼法,应当完善现行的“一诉即审”模式,建立中国特色的庭前审查程序。

阅读更多

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专注、专业、精益求精

律师文集